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,请知悉
不知从何时起,曾经无烟不欢的酒局饭桌,悄然变了天。
过去,几轮酒下肚,敬烟、点烟是必备的社交环节,缭绕的烟雾里藏着生意和人情。
可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摆摆手,一句“戒了”,便让递过来的烟悬在半空。
麻将桌上,曾经“一根接一根,赛过活神仙”的老伙计们,如今也只是专注于牌局,空气里只剩下洗牌的哗啦声。
这不是个例。
从一线城市的商务宴请,到四线小城的家庭聚会,一股“戒烟潮”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全国。
许多抽了半辈子烟的“老烟枪”,几乎在同一时间,不约而同地掐灭了手里的烟头。
这并非官方主导的又一次控烟运动,更像是一场发源于民间的、不动声色的集体自觉。
这背后,没有强制的命令,却有一只“看不见的手”在悄然推动。这只手,一头连着每个人的钱包,另一头,则指向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变局。
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
“不是不想抽,是抽不起了。” 这句话成了许多戒烟者最直白的告白。
经济压力,是这场“戒烟潮”最直接、也最无可辩驳的导火索。对于普通人而言,烟草价格的持续上涨,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。
以广受欢迎的“利群”为例,两年前一包大约15元,到了2025年,价格已经悄然涨至19元。别小看这4块钱的涨幅。对于一天两包的烟民来说,一个月就要多支出240元,一年下来就是近2900元。
这笔钱,在许多中小城市,几乎等同于一个月的工资。更不用说,曾经7元一包的红双喜、紫云等平价烟,如今价格也已翻倍,纷纷冲破13、14元的关口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,而人均消费支出则为28227元。
在收入增长有限,而生活成本处处看涨的背景下,每一笔非必要开支都变得格外显眼。一包20元的香烟,可以换5斤白面,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吃上两三天。这种具体的、可感知的换算,让戒烟从一个“健康选项”,变成了一个“经济必选项”。
更让烟民们感到无奈的是,即便你愿意为高价买单,也未必能买到自己习惯的品牌。
许多人反映,像“炫赫门”这类热门品牌,涨价后依旧一货难求,跑遍全城的商店也未必能凑齐几条。这种普遍存在的断货现象,被烟民们戏称为“饥饿营销”。
这种“让你买不到”的策略,客观上起到了“物理戒烟”的效果。
一位抽了十几年利群的烟民表示,以前每周买一条,后来经常断货,有时长达半个月买不到烟,抽着抽着,也就慢慢习惯了没烟的日子,最终干脆戒掉了。
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温水煮青蛙”?
价格上涨与供应短缺,真的是单纯的市场行为吗?许多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背后的庞然大物——中国烟草总公司。
这是一个盈利能力超乎想象的实体。
根据官方数据,2024年,中国烟草行业实现的工商税利总额高达16008亿元,同比增长5.0%,上缴财政总额15446亿元,双双创下历史新高。
“航母像下饺子一样”的背后,烟草税收的贡献功不可没,这早已是民间的共识。
这就构成了一个经典的悖论:一方面,国家需要烟草行业提供巨额的财政收入;另一方面,又要面对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定下的艰巨目标——到2030年,将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%。
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,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已降至23.2%,虽然持续下降,但距离20%的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。
如何平衡“要钱”和“要命”这对矛盾?
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策略,似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选择。
提高烟草税和价格,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有效的控烟措施之一。
近年来,关于进一步提高烟草税的讨论不绝于耳,专家指出,目前中国的烟草综合税率在零售价中占比约51%,远低于世卫组织建议的75%,仍有提升空间。
通过逐步、小幅地提高烟价,既能保证税收总额的稳定增长,又能利用价格杠杆劝退一部分价格敏感的烟民。再配合时不时的“断货”,增加吸烟的不便性,共同构成了一套组合拳。
这套拳法打下来,既没有剧烈的社会震荡,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数亿人的习惯。这或许可以解释,为何这场“戒烟潮”看起来如此“自发”,却又如此“同步”。
同时,对新兴烟草的监管也在同步收紧。
自2022年5月1日起,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正式实施,将电子烟全面纳入烟草专卖体系监管,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。
这一举措,堵住了青少年通过“果味电子烟”接触的入口,也体现了国家在控制尼古丁依赖问题上的长远布局。
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
如果说经济压力是外在的推力,那么对健康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,则是这场变革最深刻的内因。
“怕死”,这个简单又根本的理由,在许多戒烟者口中反复出现。
随着第一代烟民集体步入中老年,烟草的“健康账单”开始集中兑现。看到身边一起吞云吐雾几十年的“老伙计”,一个接一个因为肺癌、心梗住院,甚至早早离世,这种冲击力远比任何宣传标语都来得震撼。
一张体检报告,往往就是戒烟的“最后通牒”。
当CT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肺部“跟丝瓜瓤子似的”阴影,当医生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“必须戒烟”时,再硬的嘴也软了下来。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在中国,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由吸烟引起的疾病,这个数字触目惊心。
与此同时,吸烟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根本性的逆转。
曾几何时,在群体中不抽烟会显得不合群;如今,在饭局上点起一支烟,反而可能招来旁人厌恶的目光。随着北京、上海、西安等越来越多城市实施严格的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条例,吸烟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。
从办公室到餐厅,再到高铁站,甚至工地的角落,禁烟标识随处可见。
这种社交压力上的逆转,让吸烟从一种社交润滑剂,变成了一种社交障碍。
当吸烟不再能帮你融入圈子,反而让你被孤立时,它本身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吸引力。再加上来自家人、尤其是妻子和孩子的持续劝阻,戒烟便从一个人的战斗,变成了整个家庭的共同目标。
2025年的这场“戒烟潮”,是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缩影。
它始于钱包的压力,发酵于对健康的焦虑,最终在变化的社会观念和无形的政策引导下,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。
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,却在不动声色中改变着几代人的生活习惯。
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当一项个人选择的经济成本、健康成本和社交成本都高到一定程度时,改变就会自然发生。
这背后,我们能看到普通民众在经济压力下的理性抉择,能看到个体对生命健康的重新审视,更能看到国家在治理层面,为了平衡财政增收与国民健康这一复杂难题,所展现出的高超智慧与长期耐心。
烟雾正在散去,一个更清晰、更健康的中国,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。
来源:2024年烟草行业实现税利总额和财政总额创历史新高文章来源:中国烟草总公司传媒中心 时间:2025-03-06
金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